中国中医药报丨【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李慧:胸怀一颗中医药科研赤子心
时间:2025-04-14
她深耕中医药科研领域35年,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个人”称号,从零建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践行着崇高的职业精神——
在日前公布的全国卫生健康系统表彰名单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所长李慧的名字格外耀眼——这位刚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的中医药科研巾帼,被授予“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她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中药制剂领域,在实验室里破译中药创新的“密码”,为抗疫搭建生命守护的“方舟”,在家乡土地上浇筑省院合作的“桥梁”。
从北京到江西,从实验台到办公桌,李慧的足迹串联起人民健康的守护之路,她坚守着“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用行动诠释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坚持科研为人民
1989年踏上科研之路的李慧,至今已在中药制剂工艺与新药研发领域跋涉了35个春秋。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药药剂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她始终将“增强人民群众健康福祉”作为科研方向,构建起“注重源头—聚焦应用—强化储备”的中药制剂全过程研究与转化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健康产业、服务百姓健康。
“我一直遵循着‘健康所系、国家急需、行业一流’的要求。”多年来,李慧始终强调原始创新,着力新药研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主持开发新药20余个,其中获得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资助品种6个,北京市“十病十药”研发专项资助品种4个,其中3个品种获得生产批件,7个品种获得临床批件,成果转化经费上亿元。
“以前儿童用药面临着‘剂量靠猜,服药靠掰’的窘境。”针对儿童中成药存在的“品种短缺、剂型单一、顺应性差”等问题,李慧带领团队承担2022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儿童改良型新药创新关键技术研究”,该项目以改良已上市中成药品种为抓手,加速推进儿童改良型中药新药上市,为儿童健康撑起“中药保护伞”。
应用转化是将科研成果服务人民健康的关键,因此李慧聚焦上市后中成药工艺优化,为多家企业解决生产工艺问题二十余项,完成了十余个中成药的生产工艺变更研究;形成挥发油高效提取、矫掩味优化及评价、中药制剂数值模拟等多项制剂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产生较大经济效益。
在前沿探索中,李慧紧盯国际制剂技术前沿,开展新型给药系统研究,引领剂型发展方向,基于泊洛沙姆(Poloxamer)、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OF)等新型材料,开展肿瘤微环境靶向的中药新型递药系统研究,实现增效减毒;攻克微乳、眼用即型凝胶等制备技术,改善制剂稳定性。她发表多篇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章,最高影响因子28.5,推动中药制剂技术迈向国际前沿。
抗疫新药的“研发尖兵”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李慧用行动诠释了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她回忆,大年初二,她告别家人,从北京返回实验室,投身抗新冠中药研发。当时,工厂停工、物流停运,她多方协调,组织药品生产,及时将治疗用药送达武汉医院。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带领下,她主持化湿败毒颗粒的药学研究,面对未知病毒的挑战,团队昼夜奋战,曾因深夜驾车回家险些遭遇交通事故。
历经100多个日夜的攻坚,他们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新冠中药——化湿败毒颗粒,这也是中药注册分类改革后首批3.2类新药。更令人动容的是,研发团队将1.5亿元新药转让经费全额捐出,用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创了科研成果转化反哺中医药教育的新模式。
抗疫期间,她既是“研发尖兵”,也是“后勤保障员”。无论从支援前线抗疫还是后方药物研发,她始终坚守在第一线,在药品保障、科学研究、研发新药等方面助力疫情防控,跑出抗击疫情“加速度”,打出齐心抗疫“组合拳”,因抗疫工作表现突出,先后荣获科技部、中国中医科学院等抗疫先进个人表彰。正如她所说:“疫情面前,科研工作者的速度就是生命的希望。”
反哺桑梓建新所
2021年,当中国中医科学院委派李慧回家乡江西筹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时,她毅然放弃优渥的科研条件,离开工作了二十年之久的北京,踏上了返回南昌筹备健康所的道路。“三千里是首都北京和英雄城南昌之间的距离,更是我反哺家乡的归来路。”
当时的赣江新区中医药科创城周边配套匮乏,健康所还是一片待建的毛坯。她带领团队从零起步,在宿舍集体办公、用书房开会,历经4次办公室搬迁,终于完成了6000㎡实验办公楼的功能布局、装修建设、仪器采购以及人员招聘,搭建起中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平台。
为了组建高水平团队,她以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为契机,获得“中药大健康”学科专项支持,打造了一支平均年龄30岁,研究生学历超80%,博士近50%的年轻化科研队伍。针对江西中医药资源禀赋,她提出“一方一草一药一乌鸡”科研重点,短时间内,成功获批7个国家和省级科研平台,获得1.7亿元竞争性项目经费,成为省院合作的典范。
然而,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她对家庭的亏欠。年逾八旬的父母就在南昌,她却因频繁出差和加班,无数次让父母热了又热的饭菜凉在餐桌上。每年60余次往返北京与南昌的机票、车票,更见证着她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
从科研一线到抗疫前沿,从首都北京到赣鄱大地,李慧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她是深耕中药制剂的“创新者”,更是反哺家乡的“筑梦者”。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征程中,她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更多科研工作者以科技赋能产业,用初心守护健康,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医药篇章贡献着巾帼力量。“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历史不会辜负每位实干者,我愿为热爱的中国中医药事业努力奋斗。”李慧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