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功效与安全评价研究中心

1744940139200117.png

汪茂林

副研究员,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博士后。2023年11月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主要从事中药抗心血管疾病的复杂作用解析相关研究。围绕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重大慢性疾病,采用scRNA-seq、RNAi、病毒转染等技术,系统研究了灯盏生脉胶囊、生脉注射液、脑心通胶囊等中成药的作用机理。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优青培养专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启航人才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9篇。

邮箱:17805008158@163.com


1744940152860314.png

刘  剑

副研究员(内聘),工学博士,毕业于韩国全南国立大学。主要从事中药治疗消化系统和代谢性等疾病的复杂作用解析相关研究。围绕溃疡性结肠炎、糖尿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利用细胞、类器官及模式动物(小鼠、果蝇)模型,筛选发现天然先导化合物,在分子细胞及整体水平上揭示其药理药效机制,拓展药用生物新资源。先后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江西省卫生健康委科技计划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优青培养专项,获得2023年度“赣鄱俊才支持计划—急需紧缺海外人才项目”资助。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国家科技部星火计划重点项目等3项国家级项目,近年来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Redox Biology, Food&Funcion, Nutrients等期刊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2篇。

邮箱:ljohn4861@163.com


1744940170258843.png

黄恒军

副研究员(内聘),生物学博士,毕业于南方科技大学。2023年11月就职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健康产业研究所,主要从事B淋巴细胞发育和活化的机制和中药调控免疫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聚焦重大慢病中免疫细胞的活化和衰老过程,采用scRNA-seq、转基因小鼠模型、流式细胞术等技术,系统研究免疫细胞在疾病病理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优青培养专项等5项。获得2024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优青培养专项“铜指标”达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项目,近年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0篇。

邮箱:huanghengjun@itcmhi.ac.cn

1744940178155611.png

陈聪聪

副研究员(内聘),山西大学本草生物学博士。目前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等多种手段研究抑郁症的潜在作用靶点,挖掘抗抑郁中药新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 篇,其中SCI 论文6 篇,SCI论文累计影响因子37.68,单篇最高影响因子9.1。

邮箱:chencongcong@itcmhi.ac.cn


1744940207234011.png

焦峪坤

副研究员(内聘),复旦大学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博士后。从事中药糖生物学研究。主持省级、市级、院级等研究项目5项,先后参与国十三五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大专项、中山市科技局创新团队专项、东莞市科技局重点项目等4项。近年来在Phytomedicin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Chem Catalysis等期刊发表SCI高水平论文16篇,申请并授权专利3项。

邮箱:17111030034@fudan.edu.cn

1744940239651416.png

艾阳文

博士,助理研究员,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药学院,研究方向:中医药和民族药的药理机制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发表研究性论文 4 篇,其中SCI论文2篇,主要方向为脑卒中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理机制相关研究。

邮箱:13260568664@163.com


1745398088619615.png

杨成遇

助理研究员,先后就读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和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主要从事中药活性产物治疗骨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骨骼相关疾病的药理机制研究。主持院级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篇。

邮箱:11930896@mail.sustech.edu.cn


1744940262255013.png

周东月

助理研究员,中药学博士研究生,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参与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5项;以第一作者/共一发表论文7篇,其中SCI论文2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糖尿病及相关并发症的机制研究、运用细胞和斑马鱼模型对中药活性成分进行快速筛选及安全性评价。

邮箱:zhoudongyue@itcmhi.ac.cn


1744940275686068.png

谭金龙

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主要从事代谢性疾病研究工作,利用类器官、转基因小鼠和高通量药筛等方法,揭示疾病机理的同时阐明中药发挥疗效的确切机制。发表论文10余篇,SCI收录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共同一作发表SCI 6篇。

邮箱:tjlong14@163.com


1744940282133254.png

李佳媛

理学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主要从事中药复方及中药活性成分的表观遗传调控、免疫炎症、转录调控等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围绕代谢性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利用细胞、类器官及模式动物(小鼠等)模型,阐明中药活性成分调控疾病进程中的分子机制,并筛选新靶点推动天然先导化合物开发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2项,地区项目1项,2024年在PNAS发表1篇SCI高水平论文,参与申请1项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

邮箱:jyl@itcmhi.ac.cn


上一篇:健康产业所风采录(九)丨“杨”帆远航 “成遇”而上 下一篇:中药制药过程与质量评价研究中心
×
×

官方微信公众号

回到顶部